走出去,豁然开朗
“学了五年飞行,现在还在等机会开飞机。”
小A无奈地摇摇头。在他身边一大批同学考完试,却迟迟等不到岗位。毕业后的三到五年等待期,几乎成了飞行学员的“潜规则”。
社交媒体上,这群待业飞行员开始自嘲式地晒起自己的“邪修生存法”:
有人跑去当足疗店主任,有人成了辅导老师,还有人直接换上外卖骑手的制服。
曾经象征“高薪、光鲜”的职业,如今似乎和“待业、兼职”划上了等号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积压的“预备役”:1.5万名毕业飞行学员无处上岗,2025年又将新增数千毕业生。
这背后,是国内飞行员供需的深层矛盾。
根据《中国民航驾驶员发展年度报告(2024)》数据:
中国有效驾驶员执照超过8.9万本;
其中运输航空公司机长约2.2万人,副驾驶约3.3万人;
全国民航客机仅有4100余架。
换句话说,每架飞机背后都排着长队,岗位远远不够。
业内人士分析,虽然中国民航整体在复苏,但飞行员岗位的需求并没有跟上节奏。疫情三年留下了大量储备飞行员尚未消化,再加上航司经营压力大、普遍在压缩人力成本,招聘自然趋于谨慎。
加之国内高铁网络覆盖广泛,旅客出游也会更倾向于高铁,部分城市的航班客流被压缩,也间接压缩了飞行岗位的机会。
网友更是直言,这不仅是岗位紧张,更是分配逻辑的问题。“就业的人逐年增加,但是位置也就那么多。”
这种“上车才有票”的逻辑,不只是航空业,几乎各行各业都一样。
与此同时,行业内卷日益加剧,晋升瓶颈明显,心理压力巨大,这条高薪职业的光环也逐渐褪色。
不仅如此,几年下来,飞行学员的培训费用动辄百八十万,再加上生活成本,使得入行门槛更高。
更进一步,民航公司招聘要求极为严格——英语水平、飞行资质、身体条件,每一项都必须达标。
一旦行业周期不佳,毕业与就业之间就容易出现“断层”。
国内飞行员过剩的现象,也正折射出这一矛盾:
培训周期长、成本高,而市场需求随经济与政策波动。中国的特殊情况在于,培训扩张过快,远超行业消化能力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国泰航空给出了新的思路。
近期,首批在内地招聘的飞行学员已完成航校培训,正式入职成为国泰第二副驾驶,其中部分已完成航线检查,开始执飞航班。
这不仅显示了国泰积极融入内地市场,更为内地飞行员提供了通往国际航空舞台的跳板。
值得注意的是,国泰在人才招聘上也展现出多元化趋势:女性飞行员比例接近9%,而飞行学员中女性比例高达20%,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。
这一做法或许为飞行员提供了另一解法。
面对国内僧多粥少的现实,与其在饱和的市场中苦苦等待,不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香港之外,中东、东南亚等地区航空公司近年来持续大量招募具备资质的成熟飞行员,为职业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机会和更具竞争力的待遇。
最新估计显示,2024年至2043年间,全球飞行员需求将达到64.9万至67.4万名,远高于此前的预测。这意味着,内地飞行员如果勇于迈向国际市场,潜在的职业空间仍十分广阔。
未来,他们能否在全球舞台上找到更大天地,正是整个行业最值得关注的潜力所在。
上阳网-上阳网官网-无息外盘配资-配资知名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